元宵節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"夜"為"宵"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。中國古俗中,上元節(天官節)﹑中元節(地官節、盂蘭盆節)﹑下元節(水官節)合稱三元。
由于古今風俗的不同,古今元宵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?,F如今,在元宵佳節,不少人會帶著全家老少一起出來玩,逛花燈、猜謎語等。這個習俗一直持續了很多年。不過,在古代,受封建禮教的束縛,女子都是“三步不出閨門”,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(農歷三月初三),才可以出來,觀花燈或者和自己心儀的男子幽會。所以,從某種意義上說,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。雖然在千百年的歷史中,元宵節的內涵遠比“情人節”的意義豐富,但不可否認的是,元宵節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中,充滿了詩情和浪漫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“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”寫得悵惘徘徊,委婉纏綿。
歐陽修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他不僅在散文方面有很大的成就,在詩詞方面造詣也很深。宋代有“榜下擇婿”的風俗,朝中高官都喜歡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乘龍快婿。歐陽修金榜題名之時,也迎來了洞房花燭之喜,1031年,他的恩師胥偃將女兒許配給他,新婚不久,歐陽修辭別家人,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??墒菦]想到,結婚只有兩年,僅僅17歲的愛妻胥氏撇下尚未滿月的幼子撒手人寰。
兩年后的1034年,在洛陽的歐陽修召試學士院,授任宣德郎,28歲的歐陽修回京做官。這一年,歐陽修又娶諫議大夫楊大雅之女為妻,楊氏知書達理,賢淑端莊,兩人相愛甚歡。沒想到,僅過一年,18歲的楊氏也撒手而去。
當時,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,社會矛盾日益突出。1036年,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時任天章閣待制、開封知府,他呼吁改革,并對宰相呂夷簡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。呂夷簡反譏范仲淹迂腐,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,離間君臣。最終,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,受到了打擊,被貶饒州。歐陽修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而受到牽連,被貶為夷陵(今湖北宜昌)縣令。這年的元宵節,夷陵縣城也是張燈結彩,華麗璀璨,大街上藝人們上演多姿多彩、惟妙惟肖的社火,青年男女載歌載舞,異常熱鬧。而此時縣衙中的歐陽修孤形單影,孑然一身,心情苦悶,寂寞難耐,不禁想起了去年元宵節之夜,東京燈火輝煌,黃昏之后,月上樹梢,與愛妻楊氏相依相伴,款款柔情,愛意綿綿,思妻之情油然而發,于是揮毫寫下了那首傳唱至今的名篇《生查子·元夕》:“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。”
因此,在很多中國文人心中都把元宵節看作是中國的情人節。比如“不展芳尊開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”就是唐伯虎的詩句。黑夜來臨,本是日落而息、倒頭酣睡的時候,但元宵之時,人們卻有不眠不休的興致。這興致高昂,落在一個“樂”字上,由樂發聲,正要“開口笑”。2005年元宵節,著名詩人余光中幽默地把這一天稱為“中國的情人節”。他說:“在西方,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,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。我們的詩詞里,‘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’,多么浪漫!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在2014年2月19日更新了微博,她寫道:“情人節元宵節”我沒寫微博,遭到幾個小友不懈追索,特補寫幾句:我深知自己是中國人。我從來不過西方情人節。我認為玫瑰和巧克力,純粹浪費錢。我選擇過元宵節,吃了湯圓,呆看了圓月,意識里閃過一些破碎詩句:我欠那些/我不愛的人很多/欣慰于接受/有人更愛他們/高興于我不是/他們狼群的羊。”
由于元宵節是男女青年相會的日子,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甚至認為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。余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別為元宵節寫過一段文字:“我一直以為它只是年的結束,卻不知還有這么多的含義。這是個狂歡的節日,是個釋放的節日,也是個‘情人節’。‘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’‘眾里尋他千百度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’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。”余秋雨說春節是個制約的節,而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,“是個叛逆的節日,是個年輕人的節日。春節時合家團聚,作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,但在元宵節,年輕人走出去,在熱鬧當中尋找那種高雅,那種美麗。”
很多的文人在文章中解讀了元宵節的風俗,讀來實在讓我們大漲知識。著名作家沈從文曾于1963年3月寫過一篇散文叫《燈節的燈》,文如其名,將過節觀燈的歷史娓娓道來。
“元宵主要在觀燈。觀燈成為一種制度,似乎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就提起過,比較具體的記載,實起始于唐初,發展于兩宋,來源則出于漢代。燈事遲早不一,有的由十四到十六,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。‘燈市’得名并擴大作用,也是從宋代起始。論燈景壯麗,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。觀燈有‘燈市’,唐人筆記雖記載過,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,南宋臨安續有發展,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。從《東京夢華錄》和其他記述,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,由十五到十九。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‘鰲山燈棚’,上面布置各種燈彩,燃燈數萬盞。封建皇帝到這一天,照例坐了一頂敞轎,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,倒退行進,名叫‘鵓鴿旋’,便于四面看人觀燈。又或叫幾個游人上前,打發一點酒食,舊戲中常用的‘金杯賜酒’即由之而來。”
元宵節是熱鬧的,更是讓人難忘的,因此很多文人都在文章中回憶了自己過元宵節時的情景。如老舍說過元宵時北京的老鋪要掛出幾百盞燈?!侗本┑拇汗潯肥抢仙岬拿?。文字描述的北京燈節,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:“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,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,火熾而美麗。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,有的一律是玻璃的,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,有的都是紗燈。有的各形各色,有的通通彩繪全部《紅樓夢》或《水滸傳》故事。公園里放起天燈,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。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、看燈、看焰火。”
同樣寫到元宵節燈的,還有著名作家周國平?!段业男撵`自傳》是作家周國平的第二部紀實文學作品,首次極其真實、詳盡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歲月。在《父與子的難題》這章中,周國平寫到了他小時候的元宵節。“我上小學時,父親才三十開外,仍很有生活的樂趣。每年元宵節,他會親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馬燈,在紙屏的各面繪上不同的水彩畫,掛在屋子里。電燈一亮,紙屏旋轉起來,令我驚喜不已。”
過元宵時最快樂的莫過于冰心了,很多人都讀過冰心的散文集《寄小讀者》,其中收錄的一篇《漫談過年》,蘊含著她思念家鄉的溫柔親切的感情,同時也有對元宵節里家鄉風俗的難忘記憶。“那時代的風俗,從正月初一到十五,是禁止屠宰的。因此,母親在過年前,就買些肘子、豬蹄、雞、鴨之類煮好,用醬油、紅糟和許多佐料,腌起來塞在大壇子里,還磨好多糯米水粉,做紅白年糕。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,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!”“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。福州的風俗,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,都是外婆家送的。福州方言,‘燈’與‘丁’同音,‘添丁’是句吉利話,因此,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!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,他們還不大會玩,我這時就占了便宜,我墻上掛的是‘三英戰呂布’的走馬燈,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,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,覺得自己神氣得很。”
俗話說“八里不同俗,十里改規矩”,我國地域廣闊,不同的地方,元宵節的風俗也不盡相民。如汪曾祺先生說“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”。中國著名戲劇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《故鄉的元宵》一文中,描繪了江蘇省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活動,從中能夠體會到他濃郁的生活情趣。“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。沒有獅子、龍燈,沒有高蹺,沒有跑旱船,沒有花擔子、茶擔子。這些都在七月十五‘迎會’--賽城隍時才有,元宵是沒有的。很多地方興‘鬧元宵’,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。有幾年,有送麒麟的。上午,三個鄉下的漢子,一個舉著麒麟,一張長板凳,外面糊紙扎的麒麟,一個敲小鑼,一個打镲,咚咚當當敲一氣,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。
“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:看圍屏。硬木長方框,約三尺高,尺半寬,鑲絹,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,燈節前裝好,一堂圍屏約三十幅,屏后點蠟燭。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??磭劣袃商?,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,一處在城隍廟里的火神廟。煉陽觀畫的是《封神榜》,火神廟畫的是《三國》。圍屏看了多少年,但還是年年看,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。”
有的地方元宵節還會有廟會,如當代著名作家、詩人關勁潮筆下的元宵節廟會過得熱火朝天。那里的情景真的讓人心潮澎湃。“城鎮鄉村眾多藝人,自四面八方云集縣城。在歡鬧中取樂,在耍逗中獻藝。踩著高蹺來的,劃著旱船來的,扭著秧歌來的,打著腰鼓來的,全都著了戲裝,畫了臉譜,戴了面具,歌舞鼓吹,五花八門,把整個古城鬧得春陽浮動,人心沸騰,正氣大振。一年里,這是最熱鬧的日子,也是最歡樂的日子。不僅縣城傾城而出,肩臂相摩,鄉下也是村不落戶,戶不留人。村村寨寨通往縣城的路,成了人的河,人的江,縣城便成了納百川、匯巨流的人海了。”如果你說前面的名家寫的元宵太過熱鬧,那么,巴金在《家》中寫的元宵就別具一格。“元宵節的夜晚,天氣非常好。天空有幾顆發亮的星,寥寥幾片白云,一輪滿月像玉盤樣嵌在藍色天幕里。”“一片白亮亮的水橫在前面,水面盡是月光,成了光閃閃的一片。團圓的圓月在水面上浮沉。時而被微微在動蕩的水波弄成橢圓形。”大師用輕靈曼妙的手筆,使元宵十五佳節在皎潔的明月襯托下,顯得那么美輪美奐,溫文嫻雅。使人不由得心生美好!
由于古今風俗的不同,古今元宵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?,F如今,在元宵佳節,不少人會帶著全家老少一起出來玩,逛花燈、猜謎語等。這個習俗一直持續了很多年。不過,在古代,受封建禮教的束縛,女子都是“三步不出閨門”,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(農歷三月初三),才可以出來,觀花燈或者和自己心儀的男子幽會。所以,從某種意義上說,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。雖然在千百年的歷史中,元宵節的內涵遠比“情人節”的意義豐富,但不可否認的是,元宵節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中,充滿了詩情和浪漫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“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”寫得悵惘徘徊,委婉纏綿。
歐陽修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他不僅在散文方面有很大的成就,在詩詞方面造詣也很深。宋代有“榜下擇婿”的風俗,朝中高官都喜歡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乘龍快婿。歐陽修金榜題名之時,也迎來了洞房花燭之喜,1031年,他的恩師胥偃將女兒許配給他,新婚不久,歐陽修辭別家人,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??墒菦]想到,結婚只有兩年,僅僅17歲的愛妻胥氏撇下尚未滿月的幼子撒手人寰。
兩年后的1034年,在洛陽的歐陽修召試學士院,授任宣德郎,28歲的歐陽修回京做官。這一年,歐陽修又娶諫議大夫楊大雅之女為妻,楊氏知書達理,賢淑端莊,兩人相愛甚歡。沒想到,僅過一年,18歲的楊氏也撒手而去。
當時,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,社會矛盾日益突出。1036年,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時任天章閣待制、開封知府,他呼吁改革,并對宰相呂夷簡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。呂夷簡反譏范仲淹迂腐,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,離間君臣。最終,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,受到了打擊,被貶饒州。歐陽修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而受到牽連,被貶為夷陵(今湖北宜昌)縣令。這年的元宵節,夷陵縣城也是張燈結彩,華麗璀璨,大街上藝人們上演多姿多彩、惟妙惟肖的社火,青年男女載歌載舞,異常熱鬧。而此時縣衙中的歐陽修孤形單影,孑然一身,心情苦悶,寂寞難耐,不禁想起了去年元宵節之夜,東京燈火輝煌,黃昏之后,月上樹梢,與愛妻楊氏相依相伴,款款柔情,愛意綿綿,思妻之情油然而發,于是揮毫寫下了那首傳唱至今的名篇《生查子·元夕》:“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。”
因此,在很多中國文人心中都把元宵節看作是中國的情人節。比如“不展芳尊開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”就是唐伯虎的詩句。黑夜來臨,本是日落而息、倒頭酣睡的時候,但元宵之時,人們卻有不眠不休的興致。這興致高昂,落在一個“樂”字上,由樂發聲,正要“開口笑”。2005年元宵節,著名詩人余光中幽默地把這一天稱為“中國的情人節”。他說:“在西方,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,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。我們的詩詞里,‘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’,多么浪漫!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在2014年2月19日更新了微博,她寫道:“情人節元宵節”我沒寫微博,遭到幾個小友不懈追索,特補寫幾句:我深知自己是中國人。我從來不過西方情人節。我認為玫瑰和巧克力,純粹浪費錢。我選擇過元宵節,吃了湯圓,呆看了圓月,意識里閃過一些破碎詩句:我欠那些/我不愛的人很多/欣慰于接受/有人更愛他們/高興于我不是/他們狼群的羊。”
由于元宵節是男女青年相會的日子,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甚至認為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。余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別為元宵節寫過一段文字:“我一直以為它只是年的結束,卻不知還有這么多的含義。這是個狂歡的節日,是個釋放的節日,也是個‘情人節’。‘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’‘眾里尋他千百度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’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。”余秋雨說春節是個制約的節,而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,“是個叛逆的節日,是個年輕人的節日。春節時合家團聚,作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,但在元宵節,年輕人走出去,在熱鬧當中尋找那種高雅,那種美麗。”
很多的文人在文章中解讀了元宵節的風俗,讀來實在讓我們大漲知識。著名作家沈從文曾于1963年3月寫過一篇散文叫《燈節的燈》,文如其名,將過節觀燈的歷史娓娓道來。
“元宵主要在觀燈。觀燈成為一種制度,似乎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就提起過,比較具體的記載,實起始于唐初,發展于兩宋,來源則出于漢代。燈事遲早不一,有的由十四到十六,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。‘燈市’得名并擴大作用,也是從宋代起始。論燈景壯麗,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。觀燈有‘燈市’,唐人筆記雖記載過,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,南宋臨安續有發展,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。從《東京夢華錄》和其他記述,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,由十五到十九。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‘鰲山燈棚’,上面布置各種燈彩,燃燈數萬盞。封建皇帝到這一天,照例坐了一頂敞轎,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,倒退行進,名叫‘鵓鴿旋’,便于四面看人觀燈。又或叫幾個游人上前,打發一點酒食,舊戲中常用的‘金杯賜酒’即由之而來。”
元宵節是熱鬧的,更是讓人難忘的,因此很多文人都在文章中回憶了自己過元宵節時的情景。如老舍說過元宵時北京的老鋪要掛出幾百盞燈?!侗本┑拇汗潯肥抢仙岬拿?。文字描述的北京燈節,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:“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,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,火熾而美麗。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,有的一律是玻璃的,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,有的都是紗燈。有的各形各色,有的通通彩繪全部《紅樓夢》或《水滸傳》故事。公園里放起天燈,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。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、看燈、看焰火。”
同樣寫到元宵節燈的,還有著名作家周國平?!段业男撵`自傳》是作家周國平的第二部紀實文學作品,首次極其真實、詳盡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歲月。在《父與子的難題》這章中,周國平寫到了他小時候的元宵節。“我上小學時,父親才三十開外,仍很有生活的樂趣。每年元宵節,他會親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馬燈,在紙屏的各面繪上不同的水彩畫,掛在屋子里。電燈一亮,紙屏旋轉起來,令我驚喜不已。”
過元宵時最快樂的莫過于冰心了,很多人都讀過冰心的散文集《寄小讀者》,其中收錄的一篇《漫談過年》,蘊含著她思念家鄉的溫柔親切的感情,同時也有對元宵節里家鄉風俗的難忘記憶。“那時代的風俗,從正月初一到十五,是禁止屠宰的。因此,母親在過年前,就買些肘子、豬蹄、雞、鴨之類煮好,用醬油、紅糟和許多佐料,腌起來塞在大壇子里,還磨好多糯米水粉,做紅白年糕。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,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!”“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。福州的風俗,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,都是外婆家送的。福州方言,‘燈’與‘丁’同音,‘添丁’是句吉利話,因此,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!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,他們還不大會玩,我這時就占了便宜,我墻上掛的是‘三英戰呂布’的走馬燈,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,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,覺得自己神氣得很。”
俗話說“八里不同俗,十里改規矩”,我國地域廣闊,不同的地方,元宵節的風俗也不盡相民。如汪曾祺先生說“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”。中國著名戲劇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《故鄉的元宵》一文中,描繪了江蘇省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活動,從中能夠體會到他濃郁的生活情趣。“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。沒有獅子、龍燈,沒有高蹺,沒有跑旱船,沒有花擔子、茶擔子。這些都在七月十五‘迎會’--賽城隍時才有,元宵是沒有的。很多地方興‘鬧元宵’,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。有幾年,有送麒麟的。上午,三個鄉下的漢子,一個舉著麒麟,一張長板凳,外面糊紙扎的麒麟,一個敲小鑼,一個打镲,咚咚當當敲一氣,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。
“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:看圍屏。硬木長方框,約三尺高,尺半寬,鑲絹,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,燈節前裝好,一堂圍屏約三十幅,屏后點蠟燭。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??磭劣袃商?,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,一處在城隍廟里的火神廟。煉陽觀畫的是《封神榜》,火神廟畫的是《三國》。圍屏看了多少年,但還是年年看,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。”
有的地方元宵節還會有廟會,如當代著名作家、詩人關勁潮筆下的元宵節廟會過得熱火朝天。那里的情景真的讓人心潮澎湃。“城鎮鄉村眾多藝人,自四面八方云集縣城。在歡鬧中取樂,在耍逗中獻藝。踩著高蹺來的,劃著旱船來的,扭著秧歌來的,打著腰鼓來的,全都著了戲裝,畫了臉譜,戴了面具,歌舞鼓吹,五花八門,把整個古城鬧得春陽浮動,人心沸騰,正氣大振。一年里,這是最熱鬧的日子,也是最歡樂的日子。不僅縣城傾城而出,肩臂相摩,鄉下也是村不落戶,戶不留人。村村寨寨通往縣城的路,成了人的河,人的江,縣城便成了納百川、匯巨流的人海了。”如果你說前面的名家寫的元宵太過熱鬧,那么,巴金在《家》中寫的元宵就別具一格。“元宵節的夜晚,天氣非常好。天空有幾顆發亮的星,寥寥幾片白云,一輪滿月像玉盤樣嵌在藍色天幕里。”“一片白亮亮的水橫在前面,水面盡是月光,成了光閃閃的一片。團圓的圓月在水面上浮沉。時而被微微在動蕩的水波弄成橢圓形。”大師用輕靈曼妙的手筆,使元宵十五佳節在皎潔的明月襯托下,顯得那么美輪美奐,溫文嫻雅。使人不由得心生美好!
支付寶轉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