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尋英雄的腳步
●程陽輝(安徽)

初秋,紅日高照,我坐在靠窗的椅子上。窗外的樹木綠影婆娑,蟬鳴此起彼伏。我戀戀不舍地放下紅色經典——《焦裕祿的故事》,焦裕祿同志那可歌可泣、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,如涌動的春潮,時時沖擊著我的心靈,讓我久久不能平靜。
《焦裕祿的故事》,整個故事以情動人。始終滲透、貫串、充盈著深沉、親切、滾燙熾熱的情感;時刻把國情、災情、民情、親情交融一體。生動地再現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。作為讀者,我一直被他那種心中只有群眾,唯獨沒有他自己的高尚品質感動著、悲泣著。
眾所周知,1962年,正值我國面臨自然災害,國家處于非常艱困的時候,年僅42歲的焦裕祿同志調任蘭考縣委書記。他是艱苦樸素的典范。他常年穿的是補著補丁的衣服,一件舊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,他嚴于律己,忠誠履職,吃的是窩窩頭加咸菜,在下鄉救災、治澇的艱苦奔波中,他自備干糧,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、探流沙、查風口;他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。他上任的第一次會議就是帶領干部到車站看災民,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權為民所用、利為民所謀、情為民所系,心中始終裝著群眾,唯獨沒有他自已的高尚人生。
在我的心中,他始終在1964年的陽光中站著,一直站成一顆大樹,堅實的根莖,緩緩地深入到我們的思想中。他義無反顧地走過漫天的風沙,一直走到家喻戶曉,他讓每一個后來者都知道,在許多山梁都無法阻擋的如魔般的風沙,竟卻步于一個倔強的名字——他的名字。而每當看到他的名字,又會使我們想起,一位優秀的共產黨人,在彌留之際,還惦記著黃土地里生長的小麥。如今,當我們手握鐮刀俯身大地,虔誠收獲果實的時候,我們終于明白,我們手中緊握的已不僅僅只是鐮刀和麥子,還有他那金黃的品質,還有1964年蘭考大地上那種豐收的麥浪,在我們心中永無止境地起伏。
的確,50多年前,焦裕祿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曾廣為流傳,可謂家喻戶曉。他那先憂后樂、死而后已的精神,他那急民之難,仁民愛物的品質,至今仍在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同胞。他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,更是人民的好公仆。
然而,浪潮落下,英魂隨之消逝。前些年,不僅焦裕祿的名字和精神似乎被一些人淡忘了,而且還對“艱苦奮斗”、“毫不利己”等優良傳統進行了“質疑”,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和不幸。難道焦裕祿精神真的過時了嗎?回答無疑是否定的。如果說開展向扎根農業、燃燒自已的袁隆平同志學習,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;那么向焦裕祿同志學習,則可使人民的公仆懂得如何正確看待國家和人民給予的權力,如何看待新中國建設時期的黨群關系,怎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
因此,我悲泣,并不是什么多愁善感、故作多情,而是積蓄在心頭憂慮和渴望情緒的一個真實的流露。它表面展示的雖是對焦裕祿的崇敬和緬懷,但它深層意義則是對今天那些以權謀私、徇私枉法人的一種鞭笞和譴責,對我們國家能夠涌現出更多的焦裕祿表示殷殷的期待。
看看焦裕祿,比比有些人,同樣受過黨的思想教育,焦裕祿同志能夠發揚黨的優良傳統,與民有福同享、有難同當。能夠常修為政之德,常懷律己之心,常思貪欲之害,為什么我們一些同志卻不能做到呢?史學家司馬遷曾這樣說過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。”是的,焦裕祿同志雖然與世長辭了,但是,他的死卻比泰山還重,他的精神卻仍然活在人民的心中!
在我心中,焦裕祿讓人心生敬畏,讓人高山仰止。因為他是一種精神,一面旗幟,一種文化,一段歷史,更是一位英雄,無論過去,現在還是將來,他都永遠是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。
焦裕祿精神永傳揚,始終召喚我前行。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,一名普通的國家建設者。我們理應勇于擔當時代責任、破壁圖強、砥礪奮進,用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實際行動踐行著“功成必定有我,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諾言。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斗者、開拓者、奉獻者,珍惜當下,不負韶華,把奮斗作為最靚麗的青春底色,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的夢想,在拼搏的青春中譜寫事業的華章。
作者簡介

程陽輝,筆名程耀宗,文學愛好者,平生信奉“繁華不戀,平淡不棄”,作品散見于《中國保安》、《初中生學習指導》、《農村孩子報》、《安徽青年報》、《安徽教育》、《安徽科技信息報》、《阜陽日報》、《潁州晚報》、《城市周報》等報刊,有多篇文章在各類征文中獲獎。
編輯:傅友君
●程陽輝(安徽)

初秋,紅日高照,我坐在靠窗的椅子上。窗外的樹木綠影婆娑,蟬鳴此起彼伏。我戀戀不舍地放下紅色經典——《焦裕祿的故事》,焦裕祿同志那可歌可泣、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,如涌動的春潮,時時沖擊著我的心靈,讓我久久不能平靜。
《焦裕祿的故事》,整個故事以情動人。始終滲透、貫串、充盈著深沉、親切、滾燙熾熱的情感;時刻把國情、災情、民情、親情交融一體。生動地再現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。作為讀者,我一直被他那種心中只有群眾,唯獨沒有他自己的高尚品質感動著、悲泣著。
眾所周知,1962年,正值我國面臨自然災害,國家處于非常艱困的時候,年僅42歲的焦裕祿同志調任蘭考縣委書記。他是艱苦樸素的典范。他常年穿的是補著補丁的衣服,一件舊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,他嚴于律己,忠誠履職,吃的是窩窩頭加咸菜,在下鄉救災、治澇的艱苦奔波中,他自備干糧,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、探流沙、查風口;他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。他上任的第一次會議就是帶領干部到車站看災民,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權為民所用、利為民所謀、情為民所系,心中始終裝著群眾,唯獨沒有他自已的高尚人生。
在我的心中,他始終在1964年的陽光中站著,一直站成一顆大樹,堅實的根莖,緩緩地深入到我們的思想中。他義無反顧地走過漫天的風沙,一直走到家喻戶曉,他讓每一個后來者都知道,在許多山梁都無法阻擋的如魔般的風沙,竟卻步于一個倔強的名字——他的名字。而每當看到他的名字,又會使我們想起,一位優秀的共產黨人,在彌留之際,還惦記著黃土地里生長的小麥。如今,當我們手握鐮刀俯身大地,虔誠收獲果實的時候,我們終于明白,我們手中緊握的已不僅僅只是鐮刀和麥子,還有他那金黃的品質,還有1964年蘭考大地上那種豐收的麥浪,在我們心中永無止境地起伏。
的確,50多年前,焦裕祿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曾廣為流傳,可謂家喻戶曉。他那先憂后樂、死而后已的精神,他那急民之難,仁民愛物的品質,至今仍在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同胞。他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,更是人民的好公仆。
然而,浪潮落下,英魂隨之消逝。前些年,不僅焦裕祿的名字和精神似乎被一些人淡忘了,而且還對“艱苦奮斗”、“毫不利己”等優良傳統進行了“質疑”,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和不幸。難道焦裕祿精神真的過時了嗎?回答無疑是否定的。如果說開展向扎根農業、燃燒自已的袁隆平同志學習,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;那么向焦裕祿同志學習,則可使人民的公仆懂得如何正確看待國家和人民給予的權力,如何看待新中國建設時期的黨群關系,怎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
因此,我悲泣,并不是什么多愁善感、故作多情,而是積蓄在心頭憂慮和渴望情緒的一個真實的流露。它表面展示的雖是對焦裕祿的崇敬和緬懷,但它深層意義則是對今天那些以權謀私、徇私枉法人的一種鞭笞和譴責,對我們國家能夠涌現出更多的焦裕祿表示殷殷的期待。
看看焦裕祿,比比有些人,同樣受過黨的思想教育,焦裕祿同志能夠發揚黨的優良傳統,與民有福同享、有難同當。能夠常修為政之德,常懷律己之心,常思貪欲之害,為什么我們一些同志卻不能做到呢?史學家司馬遷曾這樣說過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。”是的,焦裕祿同志雖然與世長辭了,但是,他的死卻比泰山還重,他的精神卻仍然活在人民的心中!
在我心中,焦裕祿讓人心生敬畏,讓人高山仰止。因為他是一種精神,一面旗幟,一種文化,一段歷史,更是一位英雄,無論過去,現在還是將來,他都永遠是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。
焦裕祿精神永傳揚,始終召喚我前行。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,一名普通的國家建設者。我們理應勇于擔當時代責任、破壁圖強、砥礪奮進,用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實際行動踐行著“功成必定有我,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諾言。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斗者、開拓者、奉獻者,珍惜當下,不負韶華,把奮斗作為最靚麗的青春底色,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的夢想,在拼搏的青春中譜寫事業的華章。
作者簡介

程陽輝,筆名程耀宗,文學愛好者,平生信奉“繁華不戀,平淡不棄”,作品散見于《中國保安》、《初中生學習指導》、《農村孩子報》、《安徽青年報》、《安徽教育》、《安徽科技信息報》、《阜陽日報》、《潁州晚報》、《城市周報》等報刊,有多篇文章在各類征文中獲獎。
編輯:傅友君
支付寶轉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